我是于建国博士(以下统一用于博士网名:Yjango代称)专栏的忠实读者,
也是一个对学习感点兴趣的普通人。
最近在看一本叫做《考试脑科学》([日]池谷裕二,图灵新知)的书,
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,很多东西和于博士在学习观讲述的东西都是重叠的,
于是我决定写点东西,关于两者中我比较感兴趣观点做个总结记录。
以下观点我会给出相应出处,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找。
当然最重要的,学习最重要的还是三要素:
1 | 1. 不畏失败的毅力 |
YJango观点十分明确,由于学习是典型的“输入-输出”模型,
优化该模型的方法无非四点:
1 | 1. 从有限例子找出规律 - 方法记忆 |
这几点在《考试脑科学》一书中当然有提,甚至很多观念都是重合的,
这一点倒是没啥可奇怪的,毕竟「学习观」和本书一样是讲述学习的,
但是关键一点YJango已经指出这是披着「学习观」的皮讲机器学习。
和真正的人脑,还是有点差距的,毕竟人脑最大的问题是没法扩展,
遗忘机制在此阻碍了我们进步的同时,其实也是极好的保护机制。(“人脑本身更擅长忘记”, [1-5])
在这场进化的竞赛中还是人类狠啊,通过代代相传知识缓慢累积进步,
这让我想起了哈罗德芬奇的经典论调,如何限制AI成长…
收回来,接着聊书。
不管是NN还是ANN都是要强调输出结果的,因为任何反馈控制系统都是
要依赖输出进行调节的。
人类的做法就是通过考试,机器的做法就是通过检验预测。(本质其实是一样的
YJango的这个导图其实已经很好解释了学习的运作机制
那么面对考试我们该如何调整呢。
首先要问我们究竟考的是什么。
多数人讨厌在学校学的数学,尤其是非理工科学生,
认为我学数学有啥用,以后我又用不到;
是啊,你买个菜又用不到微积分,傅里叶变换,三角函数。
但是,如果说学数学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让你学数学,
而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呢?
要知道,原先班上总有几个人做数学笔算出错(例如在下
这个数学白痴),总会把锅推给粗心大意/不够熟练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,看看草稿纸就明白了。
越是容易出现笔算错误的人,其笔算过程越是杂乱无章。[脑科学3]
而且我还懒得整理错题。
对知识的整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。[脑科学3]
这样能考好才见了鬼了…所以我们来调整应试策略
如何调整策略
全时学习策略
- 饭前属于与饥饿状态,适合学习
- 睡觉前也是学习黄金期
- 早饭或晚饭后处于饱腹状态时,不适宜学习,可以看书消遣或者摸鱼
- 午后坚持不住就睡,没必要硬撑
- 如果午饭时就决定要睡午觉,那就饭后半小时学习一会再睡觉
最佳复习时间(艾宾浩斯)
- Re 1:学习后第二天
- Re 2:Re1后一周后
- Re 3:Re2后两周后
- Re 4:Re3一个月后
其他复习策略
刚开始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时,可以先忽略细节,
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概貌,
之后分阶段进行补全。[5-7]
步骤分越详细,学习效率越高。[5-4]
相对于输入,人脑更重视输出,而“讲述”是最大的输出策略[6-3]
死记硬背没有在神经网络形成关联,所以很容易被变得模糊不清[经验谈 14]
记忆量大的科目要提前安排复习策略[经验谈 10]
相对于输入,人脑更重视输出,而“讲述”是最大的输出策略[6-3]
将知识记忆(需要契机,与知识相关)向经验记忆(易于回想,与经验相关)转化
需要大量的练习(“人生如同道路,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路”–F.培根,[5-7])
大概就这些,
And always,DFTBA!